尽管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高额关税,中国汽车制造商在欧洲的销量依然强劲。最新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8月,中国品牌汽车在欧洲的销量同比增长翻番,市场份额从7月的5.3%上升至5.4%,连续第四个月超过5%。
1-8月累计销量达43万辆,同比增长74%,同期中国汽车企业的市场份额从2024年的2.9%提升至2025年的4.9%,增长势头强劲。
当欧盟对纯电动汽车征收高额反补贴关税时,中国汽车制造商迅速调整产品结构,加大对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的投资,以满足本土市场的需求。
仅8月份,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就飙升至10,406辆,占中国品牌总销量的25%,而去年同期这一比例仅为4%。这种快速的市场调整已成为整体销量增长的关键驱动力。
得益于高效的供应链,中国电动汽车生产成本比欧洲低约40%。即使加征关税后,中国电动汽车仍保持强大的价格优势。
欧洲电动汽车的平均售价为 50,000 至 60,000 欧元,而比亚迪和名爵等中国热门车型的售价在 30,000 至 40,000 欧元之间——通常比特斯拉和其他西方品牌便宜 15,000 欧元。
这种经济实惠的价格对于追求价值和性能且对价格敏感的欧洲消费者来说极具吸引力。
中国汽车企业正稳步实现从“低成本”向“高科技、高品质”的形象转变,随着电池系统、智能座舱等技术的不断突破,中国汽车产业的竞争力大幅提升。
例如,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在安全性和续航里程方面均表现出色,增强了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信心。因此,过去三年中国汽车平均出口价格从14,500美元上涨至18,300美元,展现出与特斯拉等全球领先企业正面交锋的实力。
中国汽车制造商没有在德国和法国等传统据点进行正面竞争,而是将战略重点放在了市场机会更广阔的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国。
通过与当地经销商合作,建立强大的售后服务网络,扩大了市场覆盖范围,提高了客户满意度,为整个欧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进一步融入欧洲市场,中国汽车厂商正在加速本地化生产:
比亚迪匈牙利工厂计划于2025年底投入运营。
奇瑞在西班牙的新基地有助于规避关税壁垒。
CATL 与 Stellantis 的合资电池工厂增强了区域电动汽车供应链。
在“欧洲制造”模式下运营不仅降低了物流和关税成本,而且符合欧盟的可持续发展和产业政策。
根据新的 2025 年碳排放法规,欧洲向绿色交通的转型继续加快步伐,该法规要求提高新能源汽车的比例。
然而,本土汽车制造商的电气化进程缓慢,造成了供应缺口。2025年上半年,欧洲纯电动汽车(BEV)销量超过119万辆,这为中国汽车制造商填补这一空白、抓住不断增长的需求提供了独特的机会。
消费者对中国汽车品牌的信心正在迅速转变。最近的调查显示,目前47%的欧洲购车者考虑购买中国车型,超过了考虑购买美国品牌的44%。
与2024年相比,欧洲消费者对中国汽车的强大价值、先进技术和可靠性的认可度日益提升。这种日益增长的认可度标志着中国汽车制造商拓展全球业务的关键时刻。
留言
扫描至微信 :
扫描至 WhatsApp :